俗語有話, 「對人說人話、對鬼說鬼話」 。如果我們說話的對象是BB時, 我們是否就應該說「 BB話」?
從日常的觀察,我們不難發現當家長和三歲以下的寶寶說話時, 他們的語氣會比較溫和,聲調會提高, 語句會偏短和採用疊字。 很多時候, 家長更會運用身體語言去表達。 比如說當爸爸想問寶寶是否想吃餅乾時, 他會拿著餅乾往寶寶的視線範圍擺動, 然後說 「餅餅」 或 「食餅餅」? 這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,在兒童發展心理學裡我們稱為 infant-directed speech, 俗稱「BB話」。
家長向寶寶說「BB話」彷彿是天性,但寶寶是否真的喜歡這種方式的表達? 這種方式對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否有優勢? 家長又該何時停止使用infant-directed speech呢?
研究發現,如果採用 infant-directed speech 這種方式和寶寶對話,寶寶確實比較感興趣去聽, 注意力也比較好。 也有研究發現對八個月大的寶寶來說,用 infant-directed speech 的方式教寶寶學生字(名詞)有優勢。
不過,寶寶的語言發展不只包括單字或名詞。 一般來說, 寶寶在7個月左右會叫爸爸、 媽媽。 11個月左右會有第一個詞語, 而兩歲左右就會說句子。 兩到三歲的寶寶最喜歡模仿, 如果父母繼續停留在說單字或疊字的階段, 寶寶也只能模仿於此。千萬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明白, 說了也是白費,也不要低估寶寶模仿說話的能力。 語言絕對需要多聽多說的。 不同的字詞和語句都會帶給寶寶不同的刺激,那怕寶寶今天還未能說完整的句子, 他們可能明天就帶給你驚喜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楊潔瑜小姐 (教育心理學家)
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、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碩士、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深造文憑 、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深造文憑 、BA (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